神话“牛郎织女”原地及天河水患考略
■ 徐成宝
 
   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首的“牛郎织女”神话故事,传说久远,最早雏形见之于《诗经•小雅•大东》,至《古诗十九首•迢迢牵牛星》,其人物形象己隐现其中,到南朝梁殷芸《小说•月令广义•七月令》,则牛郎织女神话梗概己略备于斯,后经历代民间口耳相传,不断丰富、加工,最终演变成现今家喻户晓、妇孺皆知的爱情故事,并由此形成“七夕”——乞巧节。旧时各地建有许多牛郎织女庙,逢七夕庙会,祭祀牛郎织女。但“牛郎织女”的真正发源地到底在哪里,一直众说纷纭,本文试图从《诗经•小雅•大东》入手,试论今河北迁安、迁西、滦县、丰润一带,即其所谓“大东”,是孕育“牛郎织女”的真正原地。而在牛郎织女的故事背后,正吟唱着一首远古先民前仆后继、共同抗御洪灾的悲壮赞歌。
 
一、追根溯源 
    “牛郎织女”从神话中走向民间,不是人们凭空幻想的形象和故事,而是有历史事件、历史人物和地方风俗为依据的。“牛郎织女”的真正发源地在哪里?历代专家学者均公认源于先民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,是星宿的神话与人格化,其原型出自《诗经•小雅•大东》,其中“跂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报章。睆彼牵牛,不以服箱”,是“牛郎”、“织女”的最早原型。
    “大东”究竟在哪里?所谓“东”,其实是西周时期对东方所有诸侯国的统称。西周王朝都城在陕西西岐,于是统称东方各诸侯国为东国,距离都城较近的地方称为“小东”,如山西、河南;较远的区域则为“大东”,如河北、山东。热心黄帝文化研究的北京学者任重远先生,在《迁安黄帝古都》等专著中,详细考证了迁安在炎黄争战时曾为第八黄帝古都,并且从破译《诗经•小雅•大东》中得出结论:诗中的“大东”,正是今河北迁安、迁西、滦县、丰润一带。传说与现实是相对应的,由此可以推知,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, 最早也就发生在这一地区。从《诗经•小雅•大东》中,可以找到很多与迁安及其附近地名相对应的地方。比如,“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。”迁安东北部有一村庄名曰鸡鸣庄,鸡在天快亮的时候打鸣,因此鸡鸣正与启明相对应;迁西、丰润境内有一条还乡河,古称庚水,庚水与长庚对应。“维南有箕,载翕其舌”:载,驮着;翕,伸长。在滦县高城子乡有簸箕掌村,迁安太平庄乡有东、西蛇探峪村,东、西蛇探峪东北方向有一条山沟,此山地形就像蛇探出来的长舌正试探着捕获猎物,蛇探峪之名由此而来。
 
二、牛郎织女其人
    迁安,历史悠久,渊源流长。迁安多沙地,宜蚕桑,境内有桑园、蚕姑庙、黄姑寺、二郎庙、车辕寨、牛山等村庄,而杨店子镇蚕姑庙村,早年就建有供奉黄帝元妃嫘祖的庙,村庄也因此得名,离其约五公里的蔡园镇二郎庙,相传即是供奉牛郎之庙,而杨各庄镇黄姑寺正位于漆岭附近,这些均印证了当年茅盾提出的“黄姑即织女”的观点。
早在炎黄时期,河北大东地区已是各氏族融合的地带。而牛郎从小与老牛相依为命,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手段,想来应当是炎帝族部落的成员。“牛郎织女”故事中的老牛,代表的是炎帝族的图腾。所谓老牛鼓动牛郎“去天河偷走织女的羽扇衣”,实际上暗示的是远古抢婚习俗。《太平御览》卷31引《日纬书》:“牵牛星,荆州呼为河鼓,主关梁;织女星主瓜果”。尝见《道书》云“牵牛娶织女,取天帝钱二万备礼,久而不还,被驱在营室是也”。《尔雅•释天》亦云:“何(河)鼓谓之牵牛”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牵牛谓之河鼓,后人论为黄姑。”从人类婚俗演变的历史来说,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初期,女方开始到男方家里住,所生子女也开始属于男方家庭(家族或部落、氏族),这种变化遭到母系社会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和抗拒,并对那些愿意嫁到男方的本族女子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。对此,已经实施父系社会的人,采取的对策就是“抢婚”,即用强制力把别族的女子娶过来。在“牛郎织女”故事中,牛郎偷织女“仙衣”,是抢婚的表现,而王母娘娘和天兵天将押织女回天庭,正是“惩罚”的具体措施。事实上,在迁安这块古老的土地上,有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“抢婚”的某些习俗——在凌晨就开始迎娶新娘,去男方家举行婚礼。
    牛郎化作的牵牛星,为什么又名“河鼓”,在迁安也有渊源。我们老一辈乡民总把河鼓与发大水联系在一起,如,发生洪灾了,叫起“河鼓”了,意思是连降暴雨,河岸山泉咕咚咕咚往外翻滚,可见牛郎与天河水患是有关系的。在《山海经•西山经•西次三经》记有:“又西北四百二十里,曰钟山,其子曰鼓,……鼓亦化为俊鸟,其状如鸱,赤足而直喙,黄文而白首,其音如鹄,见则其邑大旱”。由于昆仑是黄帝族的大本营,因此袁珂认为鼓部落的冤家对手指的是黄帝,而鼓部落当然也就属于炎帝族,前面所云亦即炎黄涿鹿之战的延续。王红旗《全本绘图山海经》解说这段文字:“这是一段远古部落战争的故事。钟山之神(烛龙,又名烛阴),有一个人面龙身之子名叫鼓,他与钦邳率领人马进犯黄帝族,黄帝族迎战的首领名叫葆江。葆江战败,鼓与钦邳一直追杀到昆仑丘的南面,并把葆江杀死。此后,黄帝率领大队人马展开反击,很快就把鼓与钦邳赶回他们的老家钟山地区,然后在钟山东面的一个叫瑶崖的地方,将鼓与钦邳处死”。
    在炎黄争战中,鼓部落与织女部落也确实有过通婚的记载。《山海经•海内经》记有:“炎帝之孙伯陵,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,缘妇孕三年,是生鼓、延、殳,始为侯,鼓、延是始为钟,为乐风”。“同”即“通淫”,所谓“伯陵同吴权之妻”,意思是说炎帝族的伯陵部落与吴权部落的阿女缘妇,彼此发生了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婚姻关系,缘妇所生的子女中就有一个名叫“鼓”的人。在古史传说里,“人”通常也指氏族或家族。也就是说,如果伯陵的通婚对象是阿女缘妇氏族,那么鼓的通婚对象也可以继续是缘妇氏族。我们知道,先夏时期经常用工作状态来命名一个人或者一个氏族,“缘妇”当指某种工作状态,而“缘”的本义是指衣服的镶边,据此可知“缘妇”即织花边的女人,也就是织女。正是鼓部落与缘妇部落对爱情的勇敢追求,极大地促进了炎帝族与黄帝族的和解,爱情的力量最终战胜了敌对的情绪,两个古老的民族最终走到了一起。
 
三、天河水患与鹊桥
    几千年来,“牛郎织女”的爱情故事被人类颂扬讴歌,他们受到最广泛的同情与支持,连喜鹊都自愿为他们七月初七的相会而搭起鹊桥,而把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归咎“王母娘娘,用金簪一划就出现波涛汹涌的天河”,其实这是有失公正的。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,最现实的直接的原因是洪灾的降临,造成了牛郎与织女分离。
    从《诗经•小雅•大东》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。维南有箕,载翕其舌。维北有斗,西柄之揭”中,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天河附近的具体地理情况,而从《山海经•南山经》则可以得知有关天河水灾的信息:“长舌之山,无草木多水。有兽焉,其状如禺(禹)而四耳,其名长舌,其音如吟。见则郡县大水。”
    在今迁安太平庄乡东、西蛇探峪村周围的山就是长舌之山。《说文》“探,深也”,蛇探,就是长蛇,即长舌。由于此山沟之形象舌(蛇、虫),《山海经•南山经》说,“其状如禹(虫也)而四耳”。由于后人对大禹的尊崇,故将“禹”改为“禺”。“见则郡县大水”和《山海经•中山经》“见则其邑大水”是同一个意思。在远古时候,迁西县城到迁安归口这段区域是一个方圆百里的大湖泊,滦河、长河、清河从北面注入此湖,任重远先生形象地称之为“鼎湖”。夏季洪汛期来临,天降暴雨,来自上游鼎湖大水,从湖岸山顶漫过,状如天河下泻,形成水患,阻隔了“牛郎”与“织女”。
    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,“牛郎织女”故事中的“喜鹊”搭桥,其实是指远古部落时的凤族。众所周知,凤族最早居住在山东境内,后扩展到东南、东北、燕山一带,是以鸟类为图腾的部落。在“炎”、“黄”部落中原决战中,玄女、凤后、应龙等部落加入到黄帝族一方,使黄帝转败为胜,并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业。当“大东”发生“天河”水患后,离此最近的凤族——“喜鹊”部落,发扬勇于助人的优良传统,奔赴灾区,搭建“鹊桥”,支援抗洪救灾。至今迁安大五里乡还有铁鹊窝村名,在迁安的近邻青龙县(民国前始终为迁安区域),现在还有鹊雀沟的地名。
    在牛郎织女故事中,还有老牛临死嘱牛郎将皮剥下“可飞天”的情节,结合抗洪的事实来看,应当是制成抗洪浮水工具。牛郎带子女在天河用瓢要泼干天河水,感动玉帝,准其毎年七月初七相会,喜鹊主动搭桥相助的情景,歌颂了在天河水患面前,炎黄子孙们不甘低头、齐心协力的勇敢精神,最终取得了恢复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胜利。让我们永远记住农历七月初七这个幸福、浪漫、吉祥的日子。
 
参考文献:
1、蔡长山《迁安民俗文化》(作家出版社,2004年8月)。
2、任重远《迁安黄帝古都》(香港利华图书出版社,2002年3月)。
3、宋奎《令支孤竹史话》(中国文史出版社,2006年12月)。
4、袁珂《中国神话传说词典》(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5年6月)。
5、崔祝《中国神话大全》(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1999年1月)。
7、陈思《国俗》(长江文艺出版社,2001年10月)。
8、燕仁《中国民神66》(三联书店,1990年8月)。
9、仲艳秋《神话传说》(河南大学出版社,2001年12月)。
10、于夯《诗经》(山西古籍出版社,1999年9月)。
11、上古真人《山海经》(云南科技出版社,1998年3月)。
12、东方暨白《民间神佑大通书》(气象出版社,2005年8月)。
13、顾颉刚《中国史学入门》(北京出版社,2002年1月)。
14.张京华《燕赵文化》(辽宁教育出版社,1998年6月)。
15、《唐山地名志》(河北人民出版社,1986年7月)。
16、《迁安县地名资料汇编》(迁安地名办,1984年4月)。
17、《卢龙县地名资料汇编》(卢龙地名办,1984年4月)。
 
作者简介
徐成宝,男,1954年出生,在《传奇故事》、《百家讲坛》、《集邮博览》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。
版权所有:轩辕文化网
燕云大堂(北京)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京ICP备12021765号-1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