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耀影坛三名人
■ 赵田


    燕山披锦绣,滦水响铿锵。美丽神奇的迁安疆土,孕育衍生出皮影这一民间艺术奇葩,散发着醉人的芬芳。
    谁是育花人?谁人奏铿锵?翻开迁安皮影历史,可见三位标志性代表人物,业绩辉煌,光耀影坛。
 
“箭杆王”赵紫阳
    我们看影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影窗上的影人、景片和桌椅等道具,负责把桌椅扔到影窗和让皮制影人活灵活现地在影窗上表演的艺人,叫拿线或掌线,赵紫阳就是拿线的。由于他拿的好,被称为“箭杆王”。
    赵紫阳,满族人,祖辈原居东北“满归”,1644年随罕王大兵入关。其父满名富柯金阿,在驻守迁安冷口的清军中任“领催”,负责传授武艺。1902年,在冷口村赵紫阳出生,满名锡宁肯阿,汉名赵明,艺名赵紫阳。
    赵紫阳幼年读过二年半私塾,民国建立,皇粮停发,家中地无一垅,房无一间,住在营房。为谋生,他十三岁拜玉田鸦虹桥皮影艺人冯青贤为师学唱皮影,同时跟大师兄张宝丰学拿线。他学习用心,常想:人家好嗓子,研究个好调口,就能叫好,我这个拿线的,就不能让人家叫一声好?从1921年开始钻研如何把影人耍出新花样。
    唱影讲究“要吃饭,一窝旦”,意思是观众喜欢看年轻俊俏的女角唱。所以赵紫阳就从观众喜欢的女角入手,耍好女角,演好女角。过去的小姐清晨出屋,往椅上一坐,道白、开唱,平平淡淡。要把文静贤淑的女角演生动,不能轻狂蹦跳,而是把闺门淑女起床后洗脸、梳头、敷粉、涂红的活动表现出来。他专刻头茬,重迭装置,先出红脸,丫环端来脸盆,桌上放好镜子,小姐伸双手洗脸,用线把红脸蛋拽下去,变成黄脸,再拽下黄脸,翻过来露出敷粉的白脸,挨在事先准备好的玻璃上,影人手上拿着一块沾着红颜色棉球,擦在影人腮部的玻璃上,影人变成擦红的脸蛋,观众看着这场面,兴趣大增,拍手叫好。在面部表情上,他还发明老座子吹胡子瞪眼,老太婆哭时“一把鼻涕一把泪”等效果。
    1937年赵紫阳应迁安有名皮影艺人李秀邀请,出冷口关去奉天(沈阳)新新茶社演出,首先遇到的多家对棚影竞争。当时奉天市内有十来棚影,特别是张绳武影箱,久占东北,唱的好,有名气。赵紫阳跟着李秀新攒的影班,初到彼地很难立足。出生从武家庭的赵紫阳,自幼养成敢为人先、不甘落后的性格。首场演出,确定靠窗面上活计取胜的《闹五关》,压轴大武场,赵紫阳大展身手。影人耍出新花样,不光用单枪扎、大刀砍,而是耍双刀、舞双剑,双手耍刀剑上下翻飞,双脚配合蹦跳进退。砍杀激战来个“抢马”,步兵与骑马的对阵,为表现步兵武艺高强,飞刀砍死骑兵刚刚落马,步兵噌的纵身骑上马背,台下响起阵阵掌声。
    首场“闹五关”打响,每天演出,楼上楼下挤得满满,买不到票。相隔二里的“西利剧场”过去很红火,场场满园,自从来了赵紫阳耍线,一下把在西利演出的箱主张绳武顶垮了,后来连吃都卖不上来。张绳武就进关把卢龙县好拿线的杨平请来,要压倒赵紫阳。这消息传出后,赵紫阳忙想对策,编新卷,演新影,接连演出《活捉飞燕》、《二龙戏珠》、《哑巴告状》、《丝绒计》,都是赵紫阳根据本箱演员优势新编的节目,唱口好,活计强,铡、砍、活剥挂彩多,结果“西利”还是不上座,老观众又说了:“张绳武呀,不中呀,照人家新新茶社差着天上地下呢,还得找人去”。新找来的杨平老爷子听了一窝火病倒不起,而赵紫阳大名传遍东北。
    1938年从吉林回奉天,马上又随新新茶社楼东办的影班去日本演出。演什么呢?心想,日本人听不懂中国话,不了解剧情,就让他们看剧情,决定演《五锋会》里的“大上会”,赵紫阳把他设计排练的活计都演出来,有“扑蝶”,有“摸鱼”,特别是过去只能单人扭,双人斗,发明了八个影人齐上窗,八个角色同时扭的“八美图”,让观众佩服。通常一个人只能操纵一个影人摇扇子,甩手绢。影箱人员讲七紧八忙活,打着的、吹拉的,一齐上八个影人往哪儿去找耍影人的?赵紫阳用一块二尺半的板子,每隔三寸钉个钉子,白铁匠给焊铁管插八个影人“脖条”。铁管上有耳子可以穿线,八根线接在一个头上,手一拽就可以同时扭身子,甩胳臂;上边也焊八根铁管,也用八根线接在一起,一拽可以一齐扭扇子。观众看着这精彩的表演,就把这活儿冠名“八美图”,传为佳话,一直传到今天。
    赴日演出先后到东京、名古屋、广岛等地,在东京帝国高等学校演出,观看演出的学生不多,和剧场经理混熟了,他就把心里怀疑的问题跟演员们提出来说:现下日本国的户口簿子上,按比例七个女子一个男人,十八岁到五十五岁的男子大都参军到中国打仗去了,哪里还有男人上学啊?你们老几位到我们国是客人,别拘束,闲唠喀,有啥说啥,如今中日交战你们看日本胜呀,还是中国胜?演员们身在异国,只能敷衍:“这不好说,日本有飞机大炮,又有那么多人……不好说,不好说”。经理摇摇头,放低声音说“看看各个楼房完全是妇女,男人都当兵去了,中国地面太大呀,占不过来,再干三四年亡国啦!”言下不胜忧戚,看出日本人对侵华战争也很反感。
    建国后赵紫阳曾到唐山专区影社、秦皇岛影社,带出侄子赵春庆、古松庄郎伍(郎凤鸣)等拿线高手。他创造的“洗脸梳头”、“脱衣换装”技巧,一直沿用。1938年去朝鲜灌制唱片《鳌五关》,1961年因腰疼病退回家,离开46年影窗前的演艺生活。

 
铁嗓铜音厉景阳
    厉景阳,1897年出生于迁安市建昌营太平村,世代以唱影为业,其父厉万增,以唱小旦驰名于口里口外。1908年,十二岁的厉景阳随父亲跟箱学影,开始跟父亲学唱小,他当时年轻正在发育,唱时用力不当声带受损,嗓子倒仓,回家养嗓,久不恢复。乡亲们议论,看来唱影这碗饭是难吃了。嗓子不出来,他自己也愁无有生活出路。当时家境贫困异常,其父唱影收入,入不敷出,家母连住处都没有,靠给人家看坟,在墓地支两间草房居住。他干活没地,只能拾些柴草或给人家放牛。
    承父业 苦功练嗓。吃张口饭,嗓子是本钱,厉景阳终日想的是如何练好嗓子。一次吆喝牲口的山野回声,使他找到恢复嗓音的光明。惊叹,看来山水可以帮我发声呀!于是,他故意把牛赶到北燕山、东沙河放牧,在山谷、河边吆喝,结果越喊嗓音越宏亮,山水之力给他带来了惊喜,忙跟父亲学说,父亲听着笑了:好呀!这是山神水仙帮你,以后就这样练吧!也有人夸他:听着你现在的嗓子,像带着水声铜音儿。从此,坚持天天到山间水边喊嗓,他体会越是清晨人静的时候喊,嗓声越好。天天起大早,不是登山爬岭,就是去树行河边去喊嗓。为借山林、泉水练嗓,寒冬腊月跑到东沙河苦练。河冻冰了,他竟发魔似地把冰凿个冰窟,对着冰窟窿的水音发声,果真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他的嗓子喊出来了,正式走上唱皮影艺途。
    1922年住乐亭崔八影箱,这影班有唱大的艺人郑六和曹辅全,俩人都是高手,郑六是唐山开平八里庄人,自幼学唱大,受有名艺人李九沟指点,有“活包公”之称。曹辅全,乐亭边流河刘庄人,出身皮影世家,七岁学影,幼功深厚,十六岁登台,宏亮的声音震锣有回音。这俩人,比厉景阳一个年长八岁,一个年长十岁,遇此良师,机会难得,边唱边学,受益颇深。唱功上,他学习郑六底气足,功夫深,声音宏亮,口齿利落,腔调奔放,抑扬有致,紧中传神,驰中有情。在做人上,他更注意曹辅全的品格气节,他和曹师傅都是出身唱影世家,世家子弟就应该传承宗世先辈,把艺术的价值崇敬到至高至上,不能被人用金钱所买动。曹铺全说过:“要听我曹老辅的影,必须在台下听,我是不会弯腰伺候权贵。”这句话牢牢记在厉景阳的心里。
    名师出高徒,德艺获双收。为保持嗓音宏亮,练功喊嗓从不间断,演出开唱肯于卖力,唱老座子时,声音能震得铜锣嗡嗡响,影窗子直忽闪,在无扩音器的情况下,他的唱腔, 晚上能传出五六里。唱毛净时,嘴如刀子,嘎嘎嘎连唱百八十句,末尾甩出个大调口,观众听着过瘾,总是暴出阵阵掌声。说他是铁嗓铜音,影界的精英,称他为“影圣“。
    带艺术 投身革命。厉景阳跟张绳武影箱第一次去奉天,开始不准进市演出,只好在市外搭棚演出,三宿过后,声名大振,便把他们招呼到市里去唱。1935年被沈阳荣利公司请去灌录唱片。回关后,被迁安毕新庄刘老恩(刘恩波)影箱邀请,与口外七道河子金锡宝、山神庙高丰年等高手,名家荟萃,厉景阳成为这个影班的台柱。在他的说服动员下,刘老恩献影箱支援抗日,在冀东传为佳话。
    刘老恩开明爱国,其子刘汝霖1937年河北工学院毕业,1938年参加冀东武装大暴动,担任迁卢青联合县采购员。1944年十二军分区为宣传抗日,要成立一个皮影队,但资金不足,刘汝霖回家劝父捐出影箱,当时没得到答应,他便找到厉景阳做他父亲工作,没等回信,刘汝霖回家想再做工作,进院只见槽头上拴着一头毛驴,影匠们正在搬影箱往驴驮子上绑,走近跟前,厉景阳告诉说:通了,开始未表态,是舍不得我们影匠,后来安慰我们:去吧,到部队照样有你们的用武之地。就这样,厉景阳参加到十二军分区皮影宣传队。1946年6月迁安成立影社,厉景阳担任大众影社二社社长。1951年加入唐山专区实验影社。在演出时,还收徒传艺,把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代。1954年在昌黎收下乐亭籍丁振耀学影,成为高徒,曾任唐山市皮影剧团副团长,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

 
李秀髯腔入皮簧
    李秀,1897年9月16日出生迁安冷口外打虎店北沙沟(后划归青龙县属)村的一个贫寒家庭。1909年十三岁那年拜温杖子刘满(艺名贵方)为师学唱皮影,初学唱小,后改唱大、唱生。十六岁出科,先在刘满影班,后到各村办影班唱影。1913年十七岁那年因嗓子倒仓,回家种地养嗓,十九岁嗓声恢复,重返影台从艺。住过白家店赵家、朴杖子关家、抚宁董静修、乐亭张泽国、昌黎马占鳌等影班,曾经唱过“小”、“生”、“大”,后改专攻唱髯。在此期间,接触很多影戏艺人,受其指点艺术精进,不仅嗓音宏亮,圆润悦耳,而且在发声吐字、控制气息上更有独到之处,因此声名大噪。
    李秀成名并非一帆风顺,初次登台嗓子倒仓,被迫回家务农。刚刚出科就因所学唱“大”行当与原嗓音不合,加上年轻好胜,硬拉嗓子倒了仓,他不甘心这样半途而废,把苦学三年的皮影艺术轻易丢弃。为此他四处打听良方,遇一位有经验的唱影老艺人说,嗓子拉坏就怕歇,越歇越不容易恢复。听了这位老人的指点,他便边干活边练嗓,辅以偏方和食疗,早晚坚持喊嗓,第二年果然恢复了嗓音,重返影坛。吸取唱大不适合自己嗓音的教训,由唱大改唱生,后又由唱生改唱髯,本人体会,同行验证,认为唱髯最适合他的嗓音,从此,他便专工髯功。
    如何把髯工唱好?听师傅说,艺海无涯苦作舟。他就下决心,刻苦钻研,闯出新路。祖居山区也要学习乐亭话,使韵白带有乐亭特征。与评剧名人交往中,把评剧中的“五音联弹”等调口运用到皮影戏的髯腔中去。1919年随方家影班到沈阳唱影期间,他结识一位京剧艺人,虚心向他求教,学习京剧“皮簧”的动听腔调,优美的旋律,溶入皮影腔调中,创造出皮影戏中的“皮簧”唱腔,成为影戏簧腔创始人。
    李秀的簧腔髯工,自成一派,以音韵清新明快、吐字清楚结实而蜚声影坛。1935年,到上海胜利公司灌片,他擅唱的《连环计》、《全家福》、《双挂印》、《鲁肃求计》等唱段都灌入唱片内。
    1938在沈阳新新茶社演出,受驻满洲的日本日日新闻社相邀,同赵紫阳等赴日本演出,演出的剧目是《五锋会》中的“大上会”,听说头一天看影的都是站朝的官员,同行王玉清想露一手,对赵紫阳说,“老三呀,你拿线挺累的,哥替你唱花朵衣吧”。他没按影卷唱,外加一段“打牙牌”,什么“手里拿着一把刀,找他去把秧遭……”。演出结束后,来一人,七尺多高,浓眉大眼,穿一身制服,脚蹬大皮靴,到后台就说:“你们辛苦了,我自我介绍吧,我是朝鲜国大太子李承晚,在中国念书站了十五年,最爱看皮影,你们演的这出五锋会上的跑秧歌,外添一招,这是玩笑,不好呀!以后别往上添了。”紧接着问,“你们这个班子有个演员叫李秀吧,他髯唱的不错,再给我们唱几句听听”。李秀当场清唱了一段“大封官”。
    从日本回国两个多月以后,被邀请到朝鲜灌唱片。1941年又到朝鲜给日本百乐唱片公司灌唱片24张,同年又去日本东京、大阪、广岛等地演出,回国后,满洲蓄音器株式会将他演唱的《四郎探母》、《芦花计》、《莲花庵》等片段灌录了唱片。在沈阳芷香茶社与张绳武、高荣杰合作演出,他的皮簧唱腔颇受观众称赞,享有“皮簧大王”的盛誉。
    1943年日本人搞“集家”,房子被烧,于1944年全家迁往沈阳,为还债务,住散班,兼干卖菜维持生活。1948年5月全家步行由东北到唐山住安凤仪天光社影箱。1949年5月到迁安影班,1953年加入唐山专区实验影班,1959年5月1日到唐山市戏校教学,培养一批影戏人材,对影戏艺术发展有一定贡献,1980年被选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。
版权所有:轩辕文化网
燕云大堂(北京)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京ICP备12021765号-1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