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姓氏文化系列·之三】---宗祠

    



   上篇讲到姓氏文化的“家谱”,在上一篇讲的是“姓氏起源”,想必读者有了一定的认识,有读者朋友反馈说:现在开始关注和研究起自己姓氏、家谱了;这真是令人兴奋和开心的事情,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呐

 

   今天呢,着重讲讲宗祠。

    

    北方的朋友可能对宗祠比较陌生,或者甚至感觉有些遥远和神秘,因为只有从小说或者电视剧里看见过宗祠;而南方朋友应该比较熟悉,有的可能就是在宗祠旁边的祖屋里出生,逢年过节还到宗祠里祭祖,吃族饭,甚至不少小孩子们还在里面玩耍。

笔者本人,就是在那具有350多年历史的宗祠祖屋里出生并长大的。

        宗祠最早也是宗法社会的产物,最早是夏商周时期,是天子帝王之家庙,祭祀祖先的地方。

后来慢慢的民间各个姓氏也开始建立家庙,祭祀祖宗,也成为承载一个家族的历史,文化,祖规、家规的地方,同姓宗亲在祠堂商量家族发展大事,表彰家族先进,用族规家法惩罚教育犯规的族人。后来慢慢通称宗祠,祠堂,家庙,祖厅等等。


  



    古代封建社会,治理社会,有三堂共治之说---

    一:祠堂,但凡有触犯家法族规,还没有达到国家法律的,都是在家族内部用家法教育或者惩罚,最严重的就是开除出族,不再享受家族的庇护和承认,从而脱离家族关系。这在宗法社会来讲,是最重的惩罚,受惩罚的人,生不受族人承认尊重和联系,死后不能进入宗祠祭祀。这在封建社会里是非常重的不可想象的惩罚。

 

    二:庙堂(政府衙门)达到触犯国法的人,按国家法律惩罚,按照事情的轻重大小深浅有别,分别对待,当然最严重的就是剥夺生命权力,判死刑了。

 

    三:城隍庙;按中国民间文化说法,凡事都有因果报应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而负责善恶惩罚的就是每个地方的城隍爷,所以,封建朝代,特别是明清以后,几乎每个县治,地区,省城,京城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级别的城隍庙。是教化一方百姓的、不可或缺的建筑。

 

       作为封建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功能,各个姓氏家族为凝聚团结族人力量,宗祠一直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,历史更替,家族迁徙,兵灾火灾,建了又毁,毁了又建 就这样往复着,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,一直流传下来。






       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朝代更替,民族交战而又融合的历史,春秋战国时期,秦始皇时期,三国期间,五胡乱华,隋唐,五代十国,宋蒙元时代,以及明清,民国,每次战乱,祖居黄河流域,中原故土的人们,为了远避战乱,开始了历史上连绵上千年,几百上千次的大迁徙,历史上最重要的有五次大迁徙,北方朝廷士族,为躲避战乱开始了衣冠南渡。


        从北方来的汉民族,在与当地土族相处时,为了凝聚家族力量,一般都是聚族而居,开荒垦荒,建立家园,慢慢有实力了就开始建宗祠,作为祭祀先祖,凝聚族人的重要场所,同时也是办红白喜事最理想的场所。

 这些北方先民在南方最重要的主要有:客家人---认为自己祖籍黄河流域,客居他乡的人。

同时相对于当地土族来说是客,客家人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群体,民族主体是汉族,有一个亿多人,讲着全球最多华人讲的---统一的古老的国语:客家话(一种古北方汉音,也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)。

 

       再有,就是广东广西海南部分地区的广府人,讲粤语,也叫广东白话,有语言学家说是古唐音。

 

    另外一个就是福建闽南人,大部分都是唐宋北方士族南渡,讲闽南语。


   

    



     这几个地方标志性的北方汉人到南方定居之后,依照传统,在当地,以姓氏家族建立宗祠,为了不忘记自己祖宗来自哪里,一般都是按自己姓氏祖宗的祖居地,或者祖宗在北方做官的地方为堂号;比如:“清河堂”,“武威堂”,“陇西堂”,“太原堂”,等等,让后世子孙记住自己来处,或者祖宗荣耀!特别是福建,广东,海南等地,宗祠一个比一个大气美观漂亮,雕龙画凤,金碧辉煌、庄严而肃穆;从而在当地也成为了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骄傲!  南方每一个地方,最好最大最讲究的建筑,莫过于就是宗祠了!往往都是通过几代人的努力,才能把自己姓氏宗祠建成广大壮观的规模。 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的历史遗址,往往都是当地大姓祠堂。比如福建的“古田会议”会址,就是笔者姓氏“廖氏宗祠”,也称“万源祠”。19291228日至29日,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“廖氏宗祠”里,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,史称“古田会议”,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,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建军宗旨。 1931117号到20号,在江西瑞金,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,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成立,会议及政府所在地就是瑞金当地的“谢氏祠堂”。同时,在“谢氏宗祠”后面修建了阅兵场,进行了第一次阅兵,毛主席及朱德总司令检阅了红军部队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从南方姓氏祠堂里诞生的,这也是为什么江西瑞金被称为“共和国摇篮”的缘故。   建国后,很多有历史意义的姓氏祠堂,都被国家列为革命纪念馆,也有小部分被当做学校使用。但是,遗憾的是更多的祠堂,都被文革时期,被当成封建迷信建筑,“破四旧”给毁了,真是让人扼腕叹息!按现代眼光来看,有很多的祠堂,都是有着很大的历史价值、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,随着宗祠被毁灭的,有很多姓氏家谱祖宗牌位,家族历史史书,朝廷圣旨,极具文物价值的牌匾等等,都被当做“四旧”破坏毁坏了,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历史性灾难。  





  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,由于家族历史的传承,家族情感的需要,慢慢的,南方很多姓氏宗祠也逐渐恢复起来,最近二十来年的城镇化,使得本来聚族而居的习惯,也慢慢发生了改变,很多族人一二代之后,就慢慢不认识了,而因为有了宗祠的存在,家族才有了凝聚的载体。现在很多姓氏依托宗祠成立姓氏宗亲理事会,定期开会,清明,春节期间共同祭祖,宗亲理事会通过宗亲捐款,用宗族基金,对孤寡困难宗亲进行了援助,对宗族中考上大学或者研究生的进行了奖励,同时宗亲理事会为解决社会问题,化解社会风险,提倡与时俱进的好家风,进化社会风气等,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!      

    相较于南方社会保留比较好的宗祠文化现象,北方各地在这方面,恢复的还是比较慢!甚至缺乏这种传统和思想意识,这还有待于社会有识之士,大学文化研究机构,政府有关部门,多提倡、多关注,恢复姓氏宗祠!在此,我想大声呼吁,望政府部门及广大民众,高度重视家、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,重视宗祠文化这一载体,提高良好家风、家德的继承,可为社会治理,及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助力,这应该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分吧,愿以此为目标,和大家一起共同积极努力!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原创 廖晓明  微信公众号:慧见减压邦






作者廖晓明,1975年生人,曾用笔名:木羽。红色故都赣南瑞金人氏,自幼不喜热闹,独爱看书,喜欢文学,农耕牧牛之时,手不释卷。
少时文章常见诸于报端,2013年因商旅居西安,从事销售十几年,长于营销培训;繁忙工作之时,偷闲探幽文化名胜古迹,参访儒道佛家博学之士,每有心得感慨,常用文字描述记录,经年累月,遂成篇幅,近年经好友鼓励鞭策,写兴渐浓。
长于冲淡中叙述故事,在文章中娓娓道来,其中历史文化背景,内涵丰富,引人入胜。
廖氏晓明,繁忙商务之余,仍能孜孜不倦、笔耕不辍;并至力于传统文化交流和推广,令人钦佩与赞叹;如此人生态度,善莫大焉… 


版权所有:轩辕文化网
燕云大堂(北京)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京ICP备12021765号-1
分享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