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华姓氏文化系列·之四】---家德家训家风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中华姓氏文化系列,我写了三篇,第一篇《姓氏起源》,第二篇《家谱》,第三篇《宗祠》,都发表在公众号“慧见减压邦”,获得很多朋友的关注,内心特别欢喜,尤其是北京华影会书画院院长、书法家、策划家刘金彪老师倾力推荐转载到其担任总顾问的《轩辕文化网》,作为学术性文章传播;让我特别受到鼓舞!



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》摘录



       在第三篇文章《宗祠》发表后,和西安未央区一小学校长在一起吃饭时聊起,如果能够再写一篇《家德家训家风》就更完美了!校长也是一位传统文化爱好研究者,真诚睿智,豁达乐观,随着话题的深入,觉得如果能够加上《家德家训家风》,确实会让姓氏文化系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,题材更加充实。

之后,和“慧见减压邦”高老师、郭老师沟通了一下,他们也特别赞成。


所谓:“人必有家,家必有谱,谱必有训”。 


    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面有一个优良传统,就是孝道文化。历代帝王,无不以“孝”治天下,各级官员,也是以“道德文章”、“孝道”治理一方,家德有“孝”,则家族兴盛和谐,社会安定发展。


      家中长者,犹如大树之根,主在德!老人有德,根系须长,向大地吸收营养,供养养分到枝干花果。子女主立,是树之主干,努力拼搏事业学问,立家立言立功立德,孝顺老人,犹如浇水在根,滋养一树之花叶根果。小孩主学,小孩努力读书,尊敬老人,孝顺父母,则花果茂盛,硕果累累。


       家训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、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也是国家更加富强的重要基石。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,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。因为,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,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,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。


我国著名的家训有很多,数不胜数,列举比较耳熟能详的,以飨读者。






周公的《诫伯禽书》“一饭三吐哺”

      周成王亲政后,营造新都洛邑,大封诸侯。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。周公告诫儿子说:“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、轻视人才。我是文王的儿子,武王的弟弟,成王的叔叔,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,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。可是一次沐浴,要多次停下来,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,接待宾客,吃一顿饭,要多次停下来,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。

     “我听说,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,就会得到荣耀;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,就没有危险;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,就能常保富贵;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,就能常胜不败;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,就是明哲之士;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,那是真正的聪明。”

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

       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,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、务本重农、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。有道是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。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,可谓良苦用心。

 

二、司马谈的《命子迁》

       司马谈学富五车,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,通称太史公,掌管天时星历,还职掌记录,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。

       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,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,边哭边嘱咐,这就是司马谈的《命子迁》。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,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,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,并认为这是“大孝”,“且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,此孝之大者。”

       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,最终写出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的《史记》,名垂青史。有人说,没有司马谈的《命子迁》,就没有司马迁的《史记》;此话信然。


三、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

    “非淡泊无以明志”,诸葛亮46岁才得子诸葛瞻。他很喜欢这个儿子,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。

       他写给诸葛瞻的《诫子书》曰: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”

       他的《诫子书》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,从信中可以看出,阐述修身养性、治学做人道理,读来发人深省。







四、范仲淹家训

       范仲淹,二岁失父,随母改嫁朱家,取名朱说,少年发奋读书,终取功名,为进士第九十三名,大中祥符八年授广德军司理参军,迎母归养,改回本名,为政清廉,刚正不阿。征战经略西夏,一生放任十几地知县州府,皆有政绩留名青史。老年任杭州府刺史,有风水先生择一宝地,建议为范家修府,可代代出人才,范仲淹则广捐银两,建为宗族义学,供范氏远房子孙读书,设公益金,救助孤寡族人,范仲淹文彰武功,青史留名。

       范仲淹家族至今800年,累计出了23个进士,200多个秀才,出仕做官和治学讲学者,不计其数,人才辈出,家族繁衍,其写的《岳阳楼记》里面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早已成为范氏家族家德家训家风,也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。


《朱子家训》

      大家耳熟能详的家训当然就是《朱子家训》了,朱柏庐(1627—1698),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,著名理学家、教育家。“毋临渴而掘井”,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。朱柏庐侍奉老母,抚育弟妹,播迁流离,备极艰辛。一生未入仕,以教育为生。

     《朱子家训》全文五百余字,内容简明赅备,文字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,问世以来,不胫而走,成为家喻户晓、脍炙人口的经典家训。其中一些警句,如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“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”等,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。




       笔者在研究《廖氏通史》时,发现很多历史名人都为《廖氏家谱》写了序,其中有:宋时文学家欧阳修,大儒朱熹,民族英雄文天祥,学者陆九渊(名气与朱熹同),明代画家、诗人唐伯虎等。

       欧阳修在《谱序》中写道:“……名宦著声,克昌厥后,……廖氏之后,将愈繁愈远,诗书礼乐,悠然不替矣”。

       朱熹于《谱序》写道:“余观廖氏族谱,其声光炫于当时,今古人才,绳绳不绝,欧公世之大儒,以古文倡天下,为之作序,冠于卷首。”

       文天祥在《谱序》中写道:“崇德自唐至今,蛰蛰浩繁,英髦迭出,宗风远振,所居各得其所,传世无穷,且能以诗书为业,忠厚为家,自可搏鹏程于万里,驰骋足于康庄,非廖氏之子孙其谁欤!”

       宋翰林学士陆九渊在《廖氏家谱序》中写道:“为子孙者尚当修身慎行,力学务本,出处隐显,咸以忠孝为重,以昭令誉于无穷,不尤美乎”。

       唐伯虎为《谱序》云:“学则为四库之宗师,政则为多方之衿式。”

       这些当时名震天下,青史留芳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廖氏家谱写的序,早已成为我们廖氏家族千百年来的家训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廖氏族人:“忠厚传家,晴耕雨读,诗书礼乐,忠孝为重”。


    




       在写这篇文章之前,一直与北京华影会书画院院长刘金彪老师请教家德家风的问题,刘老师和我分享了他自己的家风故事。

       刘老师一儿一女,其子女均已成家,平时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努力拼搏,也有各自家庭责任,虽然都在北京,要见一面也不容易,刘老师就决定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,每半个月写一封家书给儿子和女儿,这样,时间不长不短,以节气文化为底蕴,半个月一封,一年就有二十四封家书。

       通过刘老师和我分享的几十封写给他子女的家书,内容丰富,有学术交流,时事局势探讨,传统文化普及,历史文化知识,家庭关系疏理,心态调整,小孩教育,天伦之乐,殷殷期盼,父母唠叨,姓氏文化传承,家族溯源,书法交流,诗词歌赋探讨!洋洋大观,包罗万象……叹为观止!


       刘老师在《霜降与子书》里写道:“吾儿雁翔: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,请允许我用这种非常传统的方式——信函,来与你沟通、交流,尽管,我自己也不如意用电脑打字的方式,因为它不是手写的墨迹,也实在是因为没有时间,只好如此……

       我决定,自今日起,每一个节气,给你写一封信,这是第一封,故编001号。如此一年下来,就有24封给你的书面文字,当你静下心来读一读,也许会有收获。假如某一天我离开这个世界了,它们便成了我留给你的一点小小的礼物。我和你父子一场,这是情,也是缘……”

       在给女儿写的《已亥/小寒与女书》中写道:“砚平:昨晚的雪,悄悄地下了许久,给人以静谧安详之感。望着窗外皑皑白雪,不由得想起许多优美的咏雪诗句,眼前亦浮现一幅幅生动而美妙的画面。顿觉悦哉!美哉!兹录15首最经典的咏雪古诗词,与你分享、欣赏之。……”

       在《已亥/冬至与女书》中写道:“砚平:你好!最近观《砚平日课》感觉你于二王书道体悟的越来越深了,有些作品是不经意而为的,却有神似之感了。这是一个极佳的临池状态,所谓修行之道,莫过如此。”


       篇幅所限,略录三段,字里行间,饱含作为父亲的对子女的殷殷期盼,舔犊情深。令人感动不已!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名人,刘金彪老师这种文化家庭的家德家风,实难可贵,期待刘老师有一天出版《刘金彪二十四节气家书录》 




    



       新时代,新气象,今时今日,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,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提倡现代文明家德家风,他自己就以身示范为全国人民做了表率。

     “家和万事兴”,这是中国人门楼、牌匾,厅堂字画,嘴里常常叨念的话语,也是中华民族家庭文化的根本,就像一首歌里唱的:“家是小的国,国是大的家”。人人都有家,如家家祥和安定,社会就和谐发展;愿新时代的我们能够发扬新时代家德家训家风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为“中国梦”的实现,在作出本分的贡献!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原创 廖晓明  微信公众号:慧见减压邦   






作者廖晓明,1975年生人,曾用笔名:木羽。红色故都赣南瑞金人氏,自幼不喜热闹,独爱看书,喜欢文学,农耕牧牛之时,手不释卷。
少时文章常见诸于报端,2013年因商旅居西安,从事销售十几年,长于营销培训;繁忙工作之时,偷闲探幽文化名胜古迹,参访儒道佛家博学之士,每有心得感慨,常用文字描述记录,经年累月,遂成篇幅,近年经好友鼓励鞭策,写兴渐浓。
长于冲淡中叙述故事,在文章中娓娓道来,其中历史文化背景,内涵丰富,引人入胜。
廖氏晓明,繁忙商务之余,仍能孜孜不倦、笔耕不辍;并至力于传统文化交流和推广,令人钦佩与赞叹;如此人生态度,善莫大焉… 


		






版权所有:轩辕文化网
燕云大堂(北京)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京ICP备12021765号-1
分享按钮